网站首页 记录者新闻 实时新闻 文学艺术 红色故事 优秀记录者 通知公告 艺术文化 记录者查询

梁士明文学作品《梁家老院》

发布日期:2023-03-08

本文于2021年3月19日刊发后,感觉言犹未尽、情有未尽,今又重写之以慰家情、乡情之所欠---梁士明

“梁家老院”是几年前大姐为家族微信群起的一个名字。这个名字起的很亲切。浓缩了我们对幼年家的温馨怀念,深情眷顾。现实中的梁家老院是我们幼年生活居住过的三间老屋和几层砖头起基,土坯围墙圈成的院子。房屋低矮冬冷夏热,光线昏暗。但这里却记录下父母对我们兄弟姐妹六人的无限慈爱和企盼,细心呵护和培养;记录了我们幼年的无忧无虑和天真无邪,记录了我们的艰苦和努力;记录了我们的笑声和成长。这里是父母把大爱倾注于我们的地方,这里留下了我们最美好、最珍贵的记忆,是我们内心最温暖、最柔软的地方!这里是我们来到这个世界的第一个屋檐!

孟子曰“人有恒言,皆曰‘天下国家,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家之本在身。”细细体悟“国”、“家”、“身”几个字,哪个字不是满满的奋斗与艰辛。“国”的概念太大,我就不展开说了,但“家”和“身”的奋斗与艰辛,我想我们每一个人都身有体会吧,对我来说在父母的身上感悟颇多。

我的老家在山东,是孔孟的故乡。崇文重礼根深蒂固。即便我远在乡野的老家,祖祖辈辈也最讲礼数,尊德重道,民风淳朴。我的父母都是农民,都没有较深的文化,不能直接传授给我们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齐治平的道理,讲不出居广立正行大道的做人原则,但他们却用行动告诉他们的六个孩子做人要有抱朴守真、务实上进的坚守。他们朴素厚道、善良本份。父亲总是少言寡语、默默劳作,母亲总是帮着父亲忙完地里忙家里。说是忙完地里忙家里,其实,地里家里哪有忙完的时候啊。记忆里的母亲不是头上带着草屑给我们做饭,就是旧衣服上粘着泥土,给我们缝补浆洗。小的时候感觉父母特别高大伟岸,因为觉得他们什么都会做,总能把我们六个孩子收拾的干净利落,总能满足我们不多的要求。直到一次我放学后,母亲让我到地里去喊父亲回家吃饭,回来的路上,父亲扛着锄头走在前面,我在后面跟着,仔细地端详母亲走路的后影,他扛着锄头,满身疲惫,有气无力的走着,挽着的裤腿里,他的双腿那么纤瘦。一下子没有了父亲伟岸的形象。一股酸楚悄悄地在胸中翻腾。我幼时的屋檐就是父亲的两手老茧和一身汗水,母亲的辛勤和劳碌撑起的。是的,贫穷和艰苦是一份无奈,也是奋斗的动力。我们姐妹兄弟六人正是在这样的环境中,在这样的父母育导呵护中,相继从军的从军,考学的考学,最终都成长为对社会有用的人。正是过多的付出和辛劳,父母都过早地离开了人世。现在我们姐妹兄弟就像羽翼丰满、翅膀硬了的鸟儿一样,远离巢穴、天各一方。而今,老梁家上上下下已有五十余口人,可惜的是,大家各有各的家庭,各有各的事业,一年到头相聚甚少。“梁家老院”,大姐为家族群起的这个名字,恐怕也是提醒大家不忘来路,不忘父母,不忘故土,永续亲情的感情寄托吧!

“孤舟五更家万里,是离人,几行清泪。”一份离情的牵念像磁铁,总是魂牵梦绕生我养我的这个地方。鼠年岁尾,我和妻子决定回山东老家过年。由于北京疫情的原因,迟迟未能动身,直到腊月二十九日,疫情基本无虞,我们才得以成行。虽说已经过了立春,但草禾尚未发芽,阡陌纵横,远树光秃,枯野空空荡荡。伫立父母坟茔前,内心凄然。哀叹父母,天不假年,子欲孝而亲不待!一个头磕下去,抬起来,已然泪水涟涟。“云横秦岭家何在,雪拥蓝关马不前”。多少风雨,多少泥泞,多少沧桑,多少感悟,千言万绪还想给老人家再说一说,续一续啊!天地无言,寒风凄凄!

祭扫归来,我和妻子走进梁家老院,老院落寞空寂,虽不是残垣断壁,但也多了几多破败。没有我们姐妹兄弟六人的欢戏,没有父亲宽心的迎候,也没有母亲慈祥的微笑,有的只是老门上一把生锈的大锁。没有想到的是这把老锁插上钥匙还能打开。时近晌午,阳光正好,随着屋门的打开,阳光斜铺进来,竟虚幻着一层迷离的紫金色。大小物件依然如故,只是物是人非。环顾四壁,素墙斑驳。当时受条件所限,父母连照片也未能多留几张。即便泪眼墙上,也难觅慈容。坐在老屋的木凳上,似乎还能感受到父亲的气息,母亲的慈祥,感受到大姐的笑声,大哥的语调和小弟擦着鼻涕的干嚎。这里凝聚着满满的温馨,满满的情爱。这里装满了故事,装满了回忆!

父母离世后,我曾几度想把老院转让他人,但终究没有转让。一是老屋毕竟是生我养我的地方,有老屋在,还能感受到父母的气息。二是妻子劝我又不缺那几个钱,留住老屋也就留住了念想。所以老屋就保留了下来。现在,黢黑的木门,破旧的窗户,还有几处因漏雨出现的墙皮脱落,就像一个历经沧桑的老者,圪蹴在村头的树荫里,的确是个老院子了。

我忽然萌生了要修缮老屋的想法,一时间,我为自己的想法感动,感动着修缮老屋的内涵,虽然我知道后辈子孙们对梁家老院已没有印象,我辈的余生也不可能再来此居住,但是,给众兄弟姐妹留个念想,给老梁家留一个祭奠祖先的站脚之地,给走遍天涯的后辈子孙们留下一个家的概念,悬挂起梁氏家训,记录下父母的艰辛。我想让这个家的概念就像星光引领孩子们无惧风雨,砥砺前行。我想这个理由已足够充分。

我把这个想法说给妻听,妻子也有几分激动。站在院子里,妻子比比划划描绘着她的“蓝图”。在她热切的眼神里,我分明看到了梁家老院幻化新生、一派红红火火的景象。只是能重新修缮起老屋,却修不出幼时家的浓浓亲情了!

哦,我亲亲的梁家老院啊!


作者:梁士明,山东高唐县人,现居北京,中国书法家协会注册教师、东井冈干部学院特约研究员、科技部大健康战略委员会事业发展中心副主任。

a2bf949454a9d16f5c0e04bb6f57f58.jpg


责任编辑:魏松

文章来源:记录者(中国)  文章编辑:admin 

上一篇 : 记录者(中国)固安编辑部2022年度总结报告